Tokyo Station 110 Years History

【東京車站.下篇】夢幻的歷史,關於丸之內赤煉瓦駅舍的二三事

默默地守護着每日數十萬旅客匆匆來往的身影,「東京車站 丸之內站舍」安靜而優雅的坐落在繁忙的東京中心。周圍櫛次鱗比的摩登商業大樓做為襯托背景,彷彿是某種時空結界似的,有一股現在和過去交織而成的夢幻感,緩緩地圍繞著這棟美麗的紅磚建築而流動。你也許知道它、也許曾經路過它、你也許曾特別去參觀過了它並將它的倩影記錄在自己的相機裡。但是,你可曾靜靜的佇足在它的面前,聽它把自己身上的故事向你娓娓道來?

話說從頭

1872年(明治五年) 十月,時年20歲的年輕天皇來到東京「新橋」, 親自搭上了火車。 他所視察的是日本史上第一條鐵路:連接了新橋到橫濱,中途設有品川、川崎、鶴見、神奈川等車站。這段不足30公里長的距離,在當時若搭乘人力車約需要七個小時,步行則要花費十小時;但是一台黝黑且不斷發出尖銳汽笛聲的巨大怪物,卻將這段旅程整整給濃縮成了53分鐘。沿路上,萬頭躦動的民眾們,爭相到場圍觀天皇的英姿和這奇怪的新玩意。這當中,或許沒有任何一個人料想得到,鐵道這東西將來會密密麻麻地在全日本蔓延開來,成為這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大小動脈。

十七年後的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這段鐵路延伸了長達600公里、從東京新橋連接到神戶,一躍成為日本交通的骨幹「東海道本線」。而這些年間,另外一條私人鐵路公司所屬的鐵道,也由東京的「上野」往另一個方向如火如荼地延展開來;私鐵「東北本線」(上野─青森,732公里)也在兩年後(1891年)完成全線通車。

開業前,曾被稱呼為「中央停車場」

從東京出發的兩條主幹線,卻各自以新橋與上野兩個分開的站做為起始點,確實不論從利用效能上或國家安全戰略方面來考量都稱不上是最好的狀態。因此長久以來,政府一直都有以鐵道直結新橋與上野的構想。而這個構想最後終於憑藉著「東京市區改正計畫」為背景而被付諸實行了。1896年,帝國議會通過在新連接路線中段興建「中央停車場」的方案。

「停車場」在當時是一種象徵新時代文明的名詞。由於日文中的「駅」一詞,是江戶時代的宿駅制度發展而來。明治時代後,「駅」的稱呼讓人聯想到過去的舊時代。因此,當時將車站稱呼為「ステンショ」(sutensho亦即英文的 station)或「停車場」的情況,相當普遍。

這個所謂的中央停車場,在選址上,並沒有選擇繁華的京橋地區(約今京橋、銀座一帶),反而將車站正門口設立在當時較為荒涼的丸之內一側,正面朝向著皇居的和田倉門,宮門口到車站正門中間這段短短的大道則被命名為行幸大道(行幸通り)。 顧名思義,這個車站的設立是以天皇出巡使用方便為重要考量點的。也就是說,東京車站除了地理位置上是最初兩條主幹線的中央聯結點外,它同時具備著以天皇為中心的象徵意義,是名符其實的帝國「中央」車站。

這一年,明治天皇44歲,剛剛帶領日本擊敗了貌似巨人般的鄰居 – 大清帝國。這場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的勝利,讓日本除了拿到台灣澎湖等割讓的土地之外,還拿到了”紋銀二億兩“ (約3.6億日圓)的賠款。

Tokyo Station early designing sketch draw
「中央停車場」建物建築草圖 [辰野・葛西建築事務所 / 鉄道博物館蔵]

“日清戰後經營”- 劃時代的大背景

一時意氣風發的日本,圍繞著“日清戰後經營”方針,制定了劃時代的大預算。除了加速擴展海軍和陸軍外,內需發展建設也開始啟動 – 例如從德國引進全套設備和技術,開工建設了日本最大的鋼鐵廠「八幡製鐵所」。

東京車站的建設也開始動了起來。車站設計最初由被聘為交通部工程顧問的德國人 Franz Walzer 進行。雖然來自歐洲,但這位德國老兄卻對傳統日本式建築深感興趣。在Walzer最初的設計中,構想著要將車站設計成帶有破風屋簷的和式建築。(想像一下日本神社或天守閣的屋頂~)

然而,據說由於明治天皇認為“外國風格更適合車站”,所以該設計被否決了。之後,站房設計的工作,轉由當時日本建築業界的泰斗 “辰野金吾” 負責。

Traditional Japanese Building Roofs
各式破風屋頂示意

辰野金吾

辰野金吾出生於佐賀唐津藩的一個低階武士家庭。由於家庭過於貧困,父母不得以將他送給親戚當養子。但年少的辰野相當振作,他努力上京報考政府剛創立的工部大學校(日後的東京大學工學部)成為現今東京大學建築學科的第一期生。辰野進入工部大學校後也非常拼命,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獲得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的機會。回國後,他就任帝國大學的教職,還與同期一些建築師成立了日本建築學會並長期擔任學會的主席。他並且創辦了全日本第一個私人建築事務所。工程實績上,辰野漂亮的完成他個人生涯的一大機會:負責設計屬於國家重大工程的中央銀行-日本銀行。一時聲譽鶴起的辰野金吾,同時掌握著學界與業界大權,而被譽為「明治建築帝王」。

portrait of Tatsuno Kingo
松岡壽 - 辰野金吾肖像 (1921) 辰野家藏

車站建築的設計工作由辰野金吾的事務所接手主導後,轉為以西洋式設計為基調。辰野這次沒有選擇像日本銀行那樣威嚴莊重的灰白色石造歐陸樣式,而採用了色調活潑,源自於英國並流行於19世紀的「安妮女王式」風格。這是一種在英國被廣泛用於市區商業樓房的風格,特徵是紅磚牆體搭配橫向條狀石材裝飾。在明治時期其實許多留英學派建築家都很喜愛此一建築風格,不過一來由於辰野金吾的名聲與當時在建築界的影響力太強大,二來辰野金吾的確也把這種風格在很多建案上完美呈現(尤其東京車站給人的印象實在太過深刻),以至於種建築風格後來跟辰野的名子劃上等號,被稱為「辰野式」,這些都是後話。

日俄戰爭

東京車站在辰野金吾手上漸漸有了雛形,被設計成為了一座‘兩層’樓高並帶有圓頂的西式紅磚建築。連結新橋和上野的高架鐵路也已經開始動工。不過,就在這時候,另一場戰爭「日俄戰爭」爆發了。

對付沙俄這頭北極熊和對付大清帝國這隻昏睡的巨人相比,在壓力上那自然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日本在開戰之初就明白這會是一場關乎國家興亡,耗資極巨,必須真正頃全國之力下去打的硬仗。想當然爾,東京車站這樣的工程也就必須停擺了。果不其然,這場戰爭雖然以日軍大破俄國遠東軍及殲滅第二太平洋艦隊的勝利作收,但戰爭結束時,整個日本已然處在向歐美大量舉債並向國內人民大規模增稅的境地。而這筆錢,日本後續還了八十二年,要到1986年才完全還清。

由於當時的國庫收入,軍費的缺口很大,人員的傷亡也達到臨界邊緣,高層內部全都心知肚明這場仗日本是沒辦法再繼續打下去了。 因此在談判時日本反而比俄國更希望結束戰爭,最終日本方面提出的條件主要是要求俄國正式承認日本對朝鮮(韓國)的控制以及讓出其在中國東北的一切權利。至於戰爭的賠償金呢? 0元。

日俄《朴茨茅斯和約》正式簽署後,俄國的全權代表樂得忍不住公開宣布:「我們贏得了外交上的一大勝利!」。 反之消息一傳到日本,之前勒緊褲帶支持戰爭的民眾,卻感到無比的震驚。“屈辱!” “撕毀媾和條約!” “清君側” “追查賣國閣老和幕僚們的責任!” 悶氣無法宣洩的民眾在東京都內爆發騷亂,憤怒的襲擊了內務大臣官邸、國民新聞社等,並到處搗毀和焚燒上百個警察派出所和教堂。

務必讓世界為之驚嘆!

一場戰爭的“勝利”, 卻反而導致了政府威信的一落千丈。面對這樣的事態,日本政府高層們真是有苦難言。可是除了戒嚴壓制民眾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想辦法重新匯集民心。而能重新凝聚人民對國家的期待者,只有一個:明治天皇。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京車站工程繼續動了起來。作為重新振作人民國家自信的指標工程,東京車站的預算反而大增了!當時鐵道廳長官後藤新平要求,務必建造一座大型的,“適合日本的車站,讓世界為之驚嘆!”。 辰野金吾把設計案做最終修正,將它變成一棟氣勢磅薄三層樓高的紅磚城堡,南北兩翼各有一個帶老虎窗的巨大圓頂。漫長延伸的站舍屋頂間還建有多個尖頂或圓頂的小塔樓。這不但是辰野集個人畢生功力的心血之作,也是明治末期最大規模的公共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材料方面,最大限度的採用本國生產物料。例如車站的磚瓦都是國產,而內部的鋼條結構大部分即來自於「八幡製鐵所」。

Tokyo Station in 1914
落成啟用後不久的東京車站
Tokyo Station facts sheet in 1914
東京驛 落成樣貌與珍貴史料

除了震懾人心的氣派外觀,走進車站,大圓頂內部的華麗絕倫也絲毫不遜色。辰野利用許多設計上的巧思,盡力來傳達高舉天皇為國家中心、皇權至上的用意。

在車站圓頂大廳內,抬頭一眼往上去,天花板中央的圖形是模仿火車的車輪。周圍裝飾著鐵藤花紋,寓意其堅韌不易斷裂,鐵路線路永不中斷。圍繞其周圍火車輪連桿狀的八邊形,每一角都有隻鷲鷹捉住稻穗的浮雕,象徵大地四方豐收。

Tokyo Station inside North Dome
圓頂內部屋頂

往下看一些,每個牆面上方都有一對柱子裝飾有代表天皇神器的劍與八咫鏡。牆間轉折角處中央可看到傳統上象徵天皇的鳳凰泥塑,鳳凰的兩側是象徵武力的箭束,而鳳凰腳下所踩著的,則是代表近代化的車輪。這些裝飾背後一貫的寓意,就是明治維新的總體目標-富國強兵。

Tokyo Station inside North Dome part B
圓頂內部 側壁裝飾

等等,為什麼是秀吉?

若再仔細看一點,每面牆中央上方都有一塊鑲嵌在拱門頂部的拱心石。這八個基石具有相同的裝飾。隱約看上去似乎是什麼樹葉,但其實據說是豐臣秀吉著名的頭盔「馬藺後立付兜」。

明治維新和豐臣秀吉有關係嗎,為什麼會端出秀吉來呢?關於這一點,有各式各樣的猜測。首先辰野的故鄉佐賀唐津和豐臣秀吉的淵源很深,當年秀吉一心出兵朝鮮時所建立的遠征軍中心「名護屋城」就座落在這裡。此外,明治維新在本質上也算是反德川家的一場革命,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被德川所滅的豐臣秀吉與明治政府有著不解之緣。

然而,筆者艾伯本人認為更為深層的意義在於:日俄戰爭後,明治天皇終於正式成為史上第一個真正在法理上併吞朝鮮的天皇。豐臣秀吉傾盡後半生之力無法達成的夢想,在明治天皇手上圓滿了。辰野或許是想藉由秀吉來襯托與提醒大家當今天皇所完成的豐功偉業。

Interesting inside North Dome Decorations
暗藏玄機的圓頂側壁裝飾

消失的四個生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車站內部這些精巧華麗的裝飾,除了著眼在提升國威外,也有一些饒富趣味的設計。例如,大家抬頭很容易就會注意到的各種生肖動物雕塑。

十二生肖的概念,在日本被稱為「干支(えと)」,主要用於表示歲月、時間、或方位。 同樣搭配著12種動物,以12年為一輪迴,依序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兎)・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猿)・酉(鶏)・戌(犬)・亥(猪)。辰野將這個概念加到設計裡,在各個拱牆的轉折處,依照正確的方位安置了相對應的生肖浮雕造型做為裝飾。但由於穹頂呈八角形,因此出現的浮雕只有八個。 在東京車站內,你是找不到應該出現在正東、正南、正西、和正北的四個生肖動物的。

原本大家以為這四個動物被直接忽略掉了。但是,後來在2013年,在辰野的故鄉唐津附近的佐賀縣武雄市,有一座名為武雄溫泉塔門的建築進行重新翻修。這個塔門這原本也是由辰野所設計,歷史也是相當悠久,它是於東京站後一年(1914年)竣工的。在翻修時,施工團隊發現其二樓天花板的四塊角板上刻有兔、馬、鼠、雞。四生肖和東京車站內部的造型完全一致,方位上也其它八個生肖精準對應。這件事,後來成了辰野金吾一段相當有名的逸聞,武雄溫泉塔門也藉此擁有了值得觀光的故事。與其說,這整件事是辰野的玩心,倒不如說這是辰野對自己故鄉的關懷和特別照顧吧!?

Tokyo Station 8 animal signs
下次拜訪東京驛,別忘了找看看這八個生肖

非常遺憾的是,東京車站這棟以昭告明治天皇的威嚴為主軸思想的重大工程,卻來不及在他的眼底下正式完工啟用。1912年(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因為糖尿病併發尿毒症在東京駕崩,享年59歲。此時車站的屋頂與內部工程剛剛開工。東京車站最後竣工的年份是1914年,當年的年號已經是大正三年。

辰野堅固

東京車站後來被證明不只是造型上風格華麗、氣勢宏偉,它的站體結構設計與施工也是十分的可靠的。1923年所發生的關東大地震,就是一個印證。 在關東大地震中,當都內許多建築物被夷為平地時,東京車站卻僅僅受到輕微的損傷。另外,之前提到由辰野所設計的日本銀行大樓,也僅因後續火災而受損,大樓結構和地下金庫等,完全沒受地震本身的破壞。辰野金吾也因此獲得「辰野堅固」的稱呼。

三樓變為兩樓

不過呢,堅固歸堅固,逃得過地震天災,卻逃不過戰爭的殘酷。二次大戰後期,美軍對東京進行大轟炸,東京車站就沒能逃過一劫,整個屋頂及上半部幾近全毀!

戰爭結束後兩年,為求盡快修復東京車站使其重新投入營運,選擇拆除三樓的斷垣殘壁、直接將站體改為二層樓的方案。圓頂的部分亦改成採用工期需時較短的八角斜頂。說真的,也不得不佩服日本的建築工程界,對任何(即便是臨時的)工程都一點不馬虎。修復工作僅用一年又五天便宣告完成,但當時定位為「救急工程」的樣式,卻因為其實也相當實用而一直沿用了六十年。六十年可是一段漫長的歲月,也就是說其實戰後一代的日本人,心目中的東京車站,很有可能反而是長的如下面這張圖那樣的:

Tokyo Station in 1950s
1950年代,戰後修復後 (兩層樓、八角頂) 的東京車站

再看看在二樓上方臨時蓋上的簡單屋頂內部,天花板的設計被修改成所謂的萬神殿半球樣式,其實也是非常簡潔大方且耐看,令人印象深刻(註: 最終這個萬神殿半球的天花板直線紋理,在之後的大修復計畫中,被以複刻到大廳地板上的方式保存下來作為紀念):

Tokyo Station old dome ceiling preservation
舊型萬神殿天花板在2007年的大復原計畫中,被刻意以另種形式保留

下定決心,恢復戰前的華麗風格

可以這麼說: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東京車站「丸之內車站大樓」的命運,其實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的。

有不少人在心裡認為,繼續保持臨時修復了的這座建築就可以了。畢竟暫時恢復的狀態比圓頂屋頂存在的時間長了將近一倍,而對於戰後出生的人來說,那種狀態就是東京站。另外有一派的人,卻極力在奔走請願,希望能重現車站昔日榮光,恢復它戰前的華麗風格。更重要的是,「JR東日本」在1987年因為鐵道事業改制成立後,接收了東京車站。而「JR東日本」在初期的經濟狀況相當不穩定,因此公司內部一直有一種很強烈的聲音,建議乾脆拆除掉整個丸之內車站大樓,原地重建為超高層建築來增加各式其他收入。

幸好,保護歷史的聲音最終被聽見了。不管怎麼說,「丸之內車站大樓」確實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建築,充滿了莊嚴、歷史、和傳統建築之美,就這樣讓其默默消失在歷史河流裏,真的十萬分可惜。1999 年,方針決定 – 引入隔震強化施工並對第三層樓和圓頂屋頂加以復原修復。這個決定讓許多在此之前一直參與保護活動的人都欣喜若狂。

錢從哪裡來?

願景是美好的,但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籌集 500 億日元用於保護和修復!這是一筆巨額費用。對「JR東日本」來說,如何支付這筆費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於是在2002年,JR總裁大塚睦武向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求助。在這個高層會議上,決定了保存和修復工作的具體政策。

之後,以促進東京站周圍的整體開發為名,東京都特許批准了大手町、丸之內和有樂町地區的「空中權買賣」。如此一來,鐵路公司得以將東京站舍上空的剩餘容積率轉售給鄰近計畫中的「東京大廈」和「新丸內大廈」等,藉此籌得約500億日圓,幾乎支付了東京車站丸內站舍的全部復原經費。

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就緒後,從2007年開始,東京車站正式進入修復工程狀態。工程持續進行到2012年十月,丸之內側站房復舊完成,全面開放重新啟用。整個復原的工程進行的非常細緻且考究,可以說近乎百分之百的將「東京駅赤煉瓦駅舎」回復到最初落成時的華麗與莊嚴。三層樓的圓頂紅磚城堡,再次矗立在人們的眼前。

隔年2013年,東京車站與恰好有百年歷史的美國紐約「大中央總站」締結為姊妹站。而東京車站自己也在2014年迎來開業100周年的紀念日。

summary of Tokyo Station design changes
東京車站的樣貌演變歷史

大塚睦武曾說:“當然,也有人說500億日元會有多少回報。但我認為,將建築物傳給子孫後代,不僅對鐵路公司,而且對日本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相信,對之後每天許多湧入車站,想一睹這座歷史悠久的車站大樓的風采的人們而言,這層心意是可以被深深體會的。

Tokyo Station beautiful night view
現在、過去、未來,風華絕代的東京驛站